美丽上海,公共空间让心“晴”好(多图)
■ 中国风浓郁的陈春站 站名由陈佩秋题写
■ 国顺路涂鸦 撑伞
■ 静安雕塑 月宫
■ 愚园路 回忆之门
陈春路站 主题玻璃影像装置《家国情缘》
静安雕塑 静眺地中海
刚过去的2018年,(上海)各个区不约而同地将打造公共空间作为了一项“实事工程”。当疲惫的你走在冬夜的街头,一抬头看见对面的老公房上,陡然一面墙都是萌萌哒的《撑伞》图;当你急匆匆地赶地铁,猛一望发现《神雕侠侣》中的场景就在那儿。公共艺术是国家的文化福利,让民众享受艺术化的生活环境,减少城市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,它也折射出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定位和新追求。 ——编者
地铁环线: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
这些日子,您若是乘坐地铁13号线,在陈春路站、长清路站上下车的话,会发现一组清新可人、古风飘逸的青春佳人图、山水清远图,仿佛时空瞬间转换,进入了金庸大侠描绘的世界,或来到了富春江畔悠然山居。那是城市建设者对公共艺术的新尝试。
看不懂的公共艺术,一律不要,回到中华文化去,于是就有了陈春路站的《家国情缘》。轨道13号线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尤旭东说:“用侠义题材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、传播正能量,这也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文精神。”一进陈春路站,天地虚无缥缈间,一点丹红一点青,烟雨写意大江南中,家国故事便开始了。项目艺术总监奚耀艺介绍,团队中有位设计师也是画家,手绘了一组人物造型,在半年多时间里数易其稿,最终完成了九幅飘逸灵动、虚实相生的人物画面,水墨风格一气呵成。冲虚而见仙气、写意溢满豪情。陈春路站的《家国情缘》,由站厅站台的侠士水墨画、大型玻璃影像装置、水墨立柱和伞形灯光照明组成。其中侠士水墨画从各进口到站厅层,再到站台层,连续的故事情节间隔喷绘在铝质墙面上,覆盖全站;大型玻璃影像装置是整站的高潮部分、点睛之笔;水墨立柱和喷绘水墨图纹的伞形灯光照明,烘托了整个车站的艺术气氛和艺术主题……当你从主题墙走过,若有似无的粉青淡墨间,一对情侣在对饮、私语或畅谈家国志,画面隐隐而动,观者甚至会产生上去和他们一起攀谈的冲动。
长清路站则是另一番景象,一进站暗香浮动,环视却不见胭脂红袖。原来这是上海首个“三觉”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)车站。这座车站的站台层顶跨度长,放置一轴书画长卷再适合不过了。模拟中国书画长卷体来设计顶灯照明,灯罩画面就是艺术家新创作的拟《富春山居图》的青绿山水长卷,天头、引首、画心、尾子等手卷“肢体”精心布局。不仅如此,书法、印章与主题山水相得益彰。奚耀艺表示,构图时,首先考虑了长条灯罩的照明功能,重色笔墨影响照度不宜大面积运用。所以,采用了主画面居画心中央,四周多留白的构图方式,这样不仅让灯具能充分照明,画面欣赏也意犹未尽,艺术性与功能性和谐统一于一体。于是,“最中国”的艺术地铁站之一在上海诞生了。
其实,2015年通车的地铁13号线江宁路站的艺术装置《江山宁和》、2018年初正式运营的地铁17号线也很中国风:青花瓷烤浮雕的青龙古镇、电扶梯上青蛙蜻蜓绿荷铺就的《清夏图》、五色风筝争相飘曳的《纸鸢图》、晨曦里的青浦……喷绘、浮雕、动画,艺术形式丰富多样,活脱脱也是一条艺术地铁线:功能之外讲求艺术性,已经成为新时代上海地铁的自觉追求。
静安国际雕塑展:互动中亲民